以藥養醫不改,“削減門診輸液量”就是奢望
27日,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啟動會議,要求在2015年前,全市所有醫院都明確級別和等級。其中提出要減少門診的輸液量,要求各醫院的門診輸液量至少減少30%~40%。(《南方日報》9月28日)
作為做過5年醫生的過來人,我很贊成對輸液量進行削減。一是輸液的風險實在太大,患者在門診輸液意外死亡的新聞報道頻繁出現,觸目驚心。二是在普通門診,多數人患的只是常見病,即使不選擇輸液,也能治好病。以最常見的感冒而言,多數人在一周內可康復;少數出現咳嗽的病人,2-3周也會逐漸康復。但很多人還是出于“輸液好得快”的心理選擇輸液,去制造不必要的醫療風險與浪費。于是,盲目輸液得不到糾正,就很可能讓醫院及從業者養成依賴。最終造成的局面是,大家都在輸液,你不輸液反而不正常,病人會很不“習慣”你。
那么,門診輸液量應如何削減?按照醫學常識及經驗來判斷,最應大力削減輸液比例的是基層醫療機構,包括私人門診及社區醫療門診。道理很簡單,這些是當下最濫用輸液的地方,也是輸液風險最高的醫療機構。而今這里卻成了監管盲區——輸液再如何泛濫,都很難得到糾正。而中大型公立醫院的情況要好很多。一是因為醫生專業素養相對高些,其內部也有監管機制;二是高級醫療機構更多接診危急重癥病人,必要的輸液很多,這些不屬濫用,不該盲目削減。
前不久從公立醫院辭職后,作為執業醫生,我曾嘗試到一些私人門診工作,但了解大致環境后,只能放棄這些工作機會。因為醫療市場競爭壓力大、辦醫成本高,加之大多數的門診贏利機制實在單一——只有輸液,盡可能多輸液才能真正賺到錢。如果僅是口服,砍除輸液這一塊業務,很多門診是辦不下去的。在公立醫院,我不開輸液處方,大不了少領些獎金、受同事和領導發幾句牢騷。但在私人性質的營利機構,我不開輸液處方的話,老板炒人根本沒商量。這種機制下,一個醫生如沒有“主動輸液”的熱情,很難混下去。
輸液被當成一種養醫的工具,足以說明,我們的醫療營利模式是落后而野蠻的。要擺脫這種局面,讓輸液回歸到正常范圍內。一是要提高醫生診療費的價格,使之匹配醫療成本。二是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,讓更多醫療機構獲得補貼,擺脫“吊瓶”依賴癥,去除以藥養醫機制。三是政府對濫用輸液的醫療機構必須開出足夠狠的罰單,加大違法違規的成本。
我認為,我們應向發達國家學習,基本醫療機構門診不應允許提供輸液業務,醫院普通門診只保留很小比例的輸液業務。將輸液視為小手術,只允許有資質的醫護工作者提供,只允許病情確有需要的患者能得到這種服務。廣東肇慶 鐘西(醫生)